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消费国,经历非洲猪瘟的洗礼,我国生猪养殖正突飞猛进向现代化发展,未来世界养猪的发展潜力还看中国。2020年11月25日PIC 中国以“赢在后非瘟时代”为主题,邀请了业内110多位大型养猪企业高管齐聚厦门,深入剖析了生猪养殖产业链的热点、痛点问题,让养殖企业从容应对行业变革与升级,以科技力量、人才战术和优良的种猪来迎接后非瘟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赢在后非瘟时代,关键的要素是生物安全、养殖成本、种猪品种性能和人才”,PIC亚太区总经理曹士俊在开幕词中提到。
生猪养殖的市场趋势和
猪肉消费端的需求变化
新希望赢在后非瘟时代-
机遇与挑战
非洲猪瘟给养殖业带来深刻变革,养殖企业在养殖模式、生物安全防控、科技驱动、产业链延伸等领域都寻求着重大转型。正如新希望六和股份副总裁吉崇星分享新希望在应对非瘟所作出的一系列变化,从不断探索到日臻成熟。
新希望坚持聚落化养猪模式,从饲料厂、公猪站、核心场、父母代场、育肥场、代养农场、屠宰加工厂,粪污处理站、果蔬种植等为一体,实现上下游全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联动。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建设的3S超级猪场也将是新希望的又一重点项目。
为未来奠定基础-人才战术
与数智驱动
亿康先达中国董事总经理、合伙人陆雁女士指出,畜牧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区间,呈现出高端人才的稀缺,初级人才相对过剩的局面。对人才的选择,不仅要看人才的执行能力,还要同时具备转型的能力。优秀的企业,不仅要提供人才执行的空间,还应给人才转型、上升等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指导,同时关注人才的领导力发展需求。“‘引才’是术,‘赢才’是道。”陆雁总结。
后非瘟时代,成本将是决战养殖成败的关键,随着猪价的下行,养殖企业对成本领先战略的布局越来越清晰,养殖头部企业开始寻求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手段来拓展成本空间。
除了采用智能化技术以外,降低养殖成本还可通过改变养殖模式,采用自繁自养的方式,尤其是在非瘟疫情的当下,在保证种源的前提下,其防止疫病传播和节省外购成本的优势凸显。
品种选育和改良将是赢在
后非瘟时代的又一关键
进入后非瘟时代的下半程,养猪成本高企,猪的繁殖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关键,做好遗传育种,选择优质的遗传基因将在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大卫·凯西报告中提到育肥猪种用将使繁殖效率大幅度降低,经济成本更高,这必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优秀的种猪基因遗传改良为生产效率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母猪的繁殖效率和生产成绩已得到极大提升,平均总产仔数14.1,PSY达27.1,甚至前10%的企业PSY可达到32,遗传潜能已经显现。遗传改良能为养猪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中国要想达到世界一流的生产效率,遗传改良要持续加速。
“人工智能和数字化转型,是创造更大价值必不可少的手段,先进理念和技术也是养猪行业所需要的,跨领域将给养猪行业带来更多价值变化。”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瑶生在点评时如是说。
新希望六和股份首席科学家闫之春在评价智能养殖时提出:“养猪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楼房养猪从生产方式上作出了改变,来应对成本带来的压力,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工业化进入3.0时代,甚至升级到4.0时代,迈入智能化、规模化养殖,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猪周期带来的影响,让每次周期的振幅变得平滑,单头盈利的时代即将结束,工业化将成为提升盈利空间又一重要抓手”。
“母猪存栏100万头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企业,今天在中国已经诞生了100万头和接近200万头的几家大企业。我们从单一企业养殖规模上已经完成了从追赶到领先的转变。未来还将涌现出更多的超大规模猪场,科技将支撑养猪行业规模化走的更远”,PIC中国业务总监邬刚在闭幕词中总结到。
后非瘟时代,生物安全是控制疫病的关键,首先是要保证猪只的健康,这是基础,而在后非瘟时代的下半程,养殖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成本控制以及优秀种猪带来的生产效率。优良的品种决定生猪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效率,以及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中国需要不断通过品种改良来优化种猪基因,解锁基因密码,为养殖效益加码。
PIC将适应中国市场,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生猪改良和推广,以应对不同客户需求,为农场和生产商提供最优基因,以及安全可靠的运输和世界一流的技术支持,让客户成为市场领导者,并坚持 “改良永不停止,带来现代化养猪体验” ,让生产商实现产量和利润的最大化。
以上内容引用猪兜及新牧网对本论坛的报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