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后备母猪配种时机,改善生产性能

满足配种标准,以取得最佳终身生产性能,及最佳成本效益

随着遗传改良的推进,后备母猪初配需要满足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满足配种标准能让后备母猪在头胎以及后续胎次中取得成功,从而最大化它的终身生产性能。PIC的后备母猪配种标准包括四个方面:
• 初情期日龄
• 初配日龄
• 初配体重
• 初配时的发情次数

每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标准。满足每一项标准对于改善农场的成本效益、母猪的寿命和终身生产性能有重要意义。每一项标准都同等重要。研究表明,只满足其中的两项或三项无法取得相同效果。

初情期日龄—应低于195日龄

业内研究证实,更早的性成熟与更高的母猪终身生产力之间存在关联。通过生产管理,刺激后备母猪更早地进入性成熟,识别后备母猪发情并做好记录。在195日龄(28周龄)前进入初情期的后备母猪往往有更高的终身生产性能。

初配日龄—应处于200-225日龄

一般而言,超过225日龄时后备母猪很有可能体重过大。初配时间晚于240日龄的后备母猪会出现第二胎产仔数下降,断配间隔延长,且整体生产寿命更短。

初配体重标准—135-160kg

将体重控制在这个范围,能够让后备母猪在分娩时将达到理想体重,并且控制它的终身维持需要。平均日增重为600-800 g时,后备母猪将于200-225日龄达到目标体重。



低于目标体重的后备母猪,在头胎时产仔数更低且哺乳期生产性能更差。初配体重高于160kg的后备母猪有可能在之后始终过重,且日常维持成本更高。过重的后备母猪更可能在后续胎次出现肢蹄问题。

在后备母猪配种标准中,体重可能是最难测量的。PIC与堪萨斯州立大学合作开发了一款体重测量带,易于理解且操作简便,可用于确认后备母猪是否处于理想体况。测量带按照红、褐、绿三种颜色分别对体重结果和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了标识,有助于快速决策。

初配时的发情次数—应处于第二次发情

对发情次数做好准确记录,并于第二次发情时配种。研究表明,将配种延迟到第二次发情对产仔数有积极影响。只有当母猪第二次发情但未达到最低体重标准时,才将配种时间延迟到第三次发情。